落实大粮食理念,发展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

日期:2025-11-07 10:00 浏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食物对于人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十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农业、大粮食理念”。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粮食理念”,并将其作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树立全面粮食观念,建设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的“建议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文件》提出,要坚持农业、粮食林业、畜牧渔业并举发展,建设现代农业设施,构建多元化粮食体系。建立和培育大粮食供应体系,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营养需求更加多元化、全面化、均衡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食物的需求逐渐从“吃饱”转向“吃好”、“吃饱”。营养、健康、绿色、无公害的食品成为很多消费者的优先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食品的生产工艺、加工方法和食品储存条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新增认证绿色、有机、大众化、特色化、优质地理标志新农产品3.6万个,涵盖米、面、油、肉、蛋、奶、水果、每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总价值超2亿吨,2024年绿色食品销售额6097.8亿元,带动农产品生产继续走向标准化、绿色化、精品化。更富有。但从供需来看,粮食产需总体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一方面,粮食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赤字冲突。我国粮食消费水平总体稳定。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优质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口粮消费逐渐下降,肉、蛋、奶、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消费持续增长。动物饲料消费增加带动饲料粮需求增加,但玉米、大豆等生产需求仍存在缺口,豆油自给率较低。另一方面,粮食供需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全国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78%左右,但自收率粮食主销区利用率和产销平衡继续下降。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国农业生产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率较低,资源约束明显。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36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农田压榨质量分为10个等级。目前平均成绩为4.76。低等级土地占22%。耕地质量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耕地“非农”、“不转粮”等现实问题仍广为人知。将军S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粮食问题,不能只着眼于有限的土地,必须开放思想,树立大粮食观念。大粮食概念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粮”到“粮”观念的丰富变化,强调粮食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种供给转变。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同时,需要森林、草地、河流、湖泊的食物,设施农业的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热量和蛋白质,扩大直接和间接的食物来源,实现各类食物的供需平衡。大粮食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农业多项功能,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供应链,构建粮食、经济、营养协调、农林牧一体化的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畜牧业和渔业,并促进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发展。深入落实大粮食理念,开拓多种粮食供应渠道,是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更好满足居民粮食消费升级需求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渠道开发粮源。优化耕地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加强高标准农场建设,促进主要农作物粮油大面积增产,巩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基础。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农林牧渔业并举,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深海养殖业、林业经济和林下经济,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多渠道扩大粮食资源。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原创研究,研究新食品来源开发和数字追踪技术,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组学等前沿技术应用,促进科技与食品工业发展深度融合。例如,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新型蛋白质和功能性食品,利用微生物细胞蛋白替代豆粕等饲料原料。深入实施产业再生行动,构建与粮食发展相适应的种业创新体系。推动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提高人均产量通过自动灌溉、精准施肥等技术对单位面积进行监测,并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农业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农场环境进行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食品加工和流通创新技术,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减少损失。三是加强与世界各国农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管理,推动实施农业技术援助、粮食援助等合作项目,与各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推动进口渠道多元化,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深化通过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方式开展农产品贸易合作,提高进口稳定性。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交流,推广农业创新技术和应用。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农业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赴境外投资建设农业项目,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农业集团,增强我国配置全球农业资源的主动权。 。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