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月28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法治平行论坛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创新、创新重塑金融发展”主题,探讨金融管理协同实践,共同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完善金融法制体系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力推进金融法,将制定金融稳定法、修改银行监管法列为重点立法计划。 “随着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涉外法律问题的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伟表示,通过案件审理明确审判规则,引导规范市场行为,是金融审判服务经济金融繁荣的重要职责。最高人民法院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人民法院案件库建设,目前已有130多件金融相关案件进入案件库,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金融领域。继续加强金融行政检验和非诉讼执法工作,确保金融监管措施落地“顺畅”、有效。论坛上发布的《资本市场证券司法保障质量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3月至2025年8月,北京金融法院共受理证券商事案件10942件,受理证券纠纷案件数量占该院受理民商事案件数量的44.47%。总体来看,安全纠纷案件数量持续居高不下。 “从工程基础设施到能源技术,从跨境上市到工具变革,我们的涉外金融案例就像一个动态的‘晴雨表’,从小处勾勒出我国金融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北京金融法院院长张文表示,自2021年成立以来,北京金融法院已依法办理涉外及涉港澳台司法执行案件1080件,涉及3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证券虚假陈述、金融借款和委托理财纠纷是北京金融法院受理的三类涉外案件。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私募基金管理人最低份额的生存加速。一些机构失去联系、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资金管理和清算出现问题,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北京金融法院联合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登记指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变更(2025年修订)》及私募投资基金常见案例,进一步保护私募投资基金的合法权益和合法权益。投资者的兴趣。在“投资者诉银行”案中,法院明确支持通过基金持有人大会决议允许代表人提起诉讼来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方式,明确了该方式在管理人流失且难以替代的情况下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解决了“无人履行职责”的困境。在“投资者申请强制执行公司仲裁执行案件”中,法院允许申请人通过提供担保实现债权,为解决“消除僵局”带来的执行困境探索了新途径。相关报告的发布表明,我国立体问责体系和“监管+司法+行业自律”合作模式更加成熟,前端风险防控和后端司法保障都纳入其中。以相同的频率。为进一步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北京金融法院推出“双轨双平台”纠纷解决机制,以代表人诉讼机制和审判模式为“双平台”,以网上平台和案件管理平台为“双平台”的“管理平台”。此外,北京金融法院还推出“百审百审”审判模式和“多因素同时比对损失计算方法”的损失计算方法,完善与资本市场发展相匹配的审判和执行机制。还发布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安全违法行为、明确责任主体责任标准、科学处置担保资产等司法安全规定和资本市场行为准则。明确了资本市场各类主体的责任和证券交易行为规范。 (编辑:管静)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