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我国纺织工业绿色转型又增添一大动力。为响应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纺织工业质量提升和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推动纺织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要求,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近日启动了“基于中性中性的纤维中性研究”项目,以科技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注入强大科技力量在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和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中。作为纺织大国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居全球第一,而我国纺织工业在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传统化石纤维依赖资源消耗、处置后易造成环境负担的双重挑战。生物基纤维由植物淀粉和秸秆等可再生资源制成。具有降解性和低碳排放的突出优点。业界将其视为推动纺织行业从“高碳制造”向“绿色生产”转型的关键材料。但其受到性能长期不稳定(如在高强度使用场景下容易断裂)、原材料成本比传统纤维高30%左右以及行业内缺乏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等制约。在服装、服装等领域难以大规模应用工业纺织品。此次启动的科研项目正是针对这些病点,构建了“基础研究-标准建设-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研究体系,为产业故障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该项目的亮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技术方面,通过优化分子设计和改进加工工艺,将生物基纤维的强度提高到与化石基纤维相同的水平。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发生产替代材料替代品,预计可降低生产成本20%以上;该标准不仅将填补生物基纤维性能评价和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空白,还将积极对接欧盟《纺织循环经济战略》等国际政策,助力我国生物基纤维发展。——基于纤维产品突破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创新整合国家20强协同模式,联合30余家科研单位、30余家骨干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资源,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将“监测机构+高校+上游领先应用”转型,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成果体现多个领域:在消费领域,可以推动衬衫、家纺等传统纺织品向“低碳、环保、耐用”方向升级,满足当前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在工业领域,可以为室内内饰提供无损环保面料,为医疗卫生行业提供高安全原材料,还可以用于人体轻量化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据测算,项目成果规模化应用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纺织及相关行业碳排放1000万吨以上,带动生物纤维产业规模增长500亿元以上,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益双赢。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项目研发步伐,计划两年内完成系统基础技术研究和标准建设,同时在纺织、汽车、医疗等领域开展10多个大型应用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生物基纤维产业正式进入“技术攻坚+标准引领+产业协同”的新发展阶段。在富将为全球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董建伟) (编辑:马贤珍)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